外婆于若木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时光斗转星移,越发催生我对外婆的思念。我无法忘怀外婆温婉慈祥的笑容,始终记得她朴实无华的言行,永远铭记她一生对真理的执着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外婆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才华横溢,聪明能干。她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外婆既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勇于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一生都在追求光明与进步,有着敢于挑战、敢于担当的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年过花甲的外婆开始涉足营养学领域。这在我国当时还是一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工作,社会认同率很低。但外婆充分意识到这一学科的重要和前瞻意义,把改善人民营养状况作为自己晚年的奋斗目标。她多次向时任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动我国营养事业尤其是学生营养工作起步发展。她深入调研,查阅资料,遍访学者,撰写论文在《红旗》杂志上发表,至今仍被人们评价为我国营养学的开山之作。外婆在第三届国际妇幼营养研究会发表的论文,被美国学者称赞为“智慧之作”;她提出的“护苗工程”被我国儿少卫生专家誉为“我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工程”;她倡议试行“大豆行动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学生营养餐”等举措,探索出改善学生营养的有效途径。著名营养学家沈治平指出:“于若木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善于实践、身体力行,营养学专业知识丰富,在发展我国营养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外婆认为营养是大事,应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注、专职管理、科学指导。1990年,在外婆的诚邀下,25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参加了首届“5·20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为各级领导树立了关心支持学生营养工作的榜样。国务院十分重视实施“大豆行动计划”,拨专款在东北三省扩大学生豆奶试点。各级政府积极行动,杭州市开启了我国第一个省会城市学生营养午餐试点工作,北京、上海等市积极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学生营养餐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外婆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老一代前仆后继干革命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希望青少年身体一代更比一代强。全社会都应把学生的营养与健康放在“民以食为天”的重要位置上来。
外婆提出:“生命在于运动,首先在于营养”。她认为,发展体育运动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营养是增强人民体质的物质基础。她呼吁“要在全民族普及营养文化”,把营养知识教给群众,使民众懂得如何配制合理膳食,做到膳食平衡、预防疾病。她亲自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中国营养丛书》《膳食与健康丛书》《营养百科》等数套营养系列科普书籍,还积极鼓励专家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并为他们的作品撰写序言。外婆认为普及营养知识必须从儿童抓起,学校要加强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她呼吁有关人士编写出一本《食育歌》,让少年儿童背诵,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营养知识与良好饮食习惯在青少年的脑海里扎根,受益终生。
外婆重视媒体的作用,除了利用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自己的营养观外,还积极创办报刊,打造宣传平台。1987年,她专程前往安徽省蚌埠市促进成立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1992年,又亲自创办《中国学生营养小报》(现更名为《学生健康报》),亲自题写报头、撰写《发刊词》与《公开发行致读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位外国健康教育专家盛赞这是全世界唯一由国家主办的学生营养科普报纸。
外婆致力于推动我国营养事业发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把营养科学从神圣的殿堂搬到了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餐桌上,把高深的学科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文化,在民众中进行普及;用知识的力量推动营养事业的发展,让民众自觉清除愚昧无知的“营养盲”,从而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发展道路。
外婆在晚年创造性地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改善学生营养举措,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只有把她崇高的大爱精神和先进营养观传承下去,才是对她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可以告慰外婆的是,2015年4月,母亲陈伟力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营养餐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和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促进平台,大力推进营养餐进校园、进社区等民生工程。2022年年初,我当选为新一届于若木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我们将牢记外婆的嘱托,以慈善公益为根本,积极推广食育与营养知识,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争议,可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