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国将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着力将质量认证行业数字化打造为数字中国、质量强国建设的‘支撑底座’。”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姚雷在近日举办的《指导意见》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质量认证是以客观公正、专业权威的技术评价为手段,为社会各方提供质量服务和信用证明,随着数字经济特别是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各行业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也愈发凸显。”姚雷分析认为,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质量认证体系在服务新型工业化、智慧社会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适应性不足、响应不够及时、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与此同时,重点行业如智慧农业、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对高效、智能、精准的质量认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姚雷表示,市场监管总局以制定《指导意见》为抓手,持续推进质量认证全面深化改革,从制度设计、技术规范、应用场景、监管模式、标准体系、国际互认等方面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着力将质量认证行业数字化打造为数字中国、质量强国建设的“支撑底座”。
在总体要求方面,《指导意见》将质量认证数字化作为持续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技术和数据生产要素价值、加快激活新质生产力、全面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指导意见》分两个阶段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30年,逐步完善新业态下的质量认证数字化建设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数字化评价规则和技术规范,探索形成认证赋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优良案例;到2035年,全面建成层次清晰、守正创新的质量认证数字技术体系和实施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质量基础设施,充分适配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需求。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姚雷表示,对此,《指导意见》都进行了专门的部署和安排。
在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主要目标是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准制造跃升,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更高水平融合;促进智慧农业和水利建设,鼓励将质量认证嵌入智慧农场、渔场、牧场等具体场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感知、精准控制和全链条追溯管理,实施节水产品绿色认证、节水管理体系认证,助推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服务业有效转型,聚焦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打造涵盖数字技术创新、数据要素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建设的系统化服务认证支撑体系,全面支持教育、养老、智慧城市、数字社区和金融科技建设。
在支撑数字产业化发展方面,主要目标是在推动提升国内数字制造核心装备质量保障水平的同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质量认证体系并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护等。
姚雷表示,推动质量认证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性工作。为了营造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确保《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能够落地见效,《指导意见》从三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性保障措施。
在争取政策支持方面, 通过“专精特新”认定等措施激励认证机构加大数字化转型发展力度。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质量认证技术基础,创新开展数字化认证新模式,制定包容审慎监管政策,探索实施“沙盒”监管。在强化标准引领方面,围绕数字认证全流程,加快推进数据格式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统一接口协议和技术底座,解决当前标准缺失、数据孤岛等问题。统筹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衔接与互补,促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基本规范和规则统一。在推动国际互认方面,推动我国优良经验和实践“走出去”。
“总的来说,政府不仅提供资金、制度等‘硬支撑’,还通过推动标准融合、数据共享、流程再造等‘软能力’建设,引导全行业共同打造高水平、强引领、可信赖的数字化质量认证体系,通过‘让信任更有效地传递’这一核心目标,使得质量认证更有智慧,促进产业、企业间质量提升、建圈强链,促进市场、消费端减少选择成本、盲选优选,促进国内外互联互通、将中国的数字化实践转化为竞争优势。”姚雷强调。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争议,可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