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八年。作为食品领域的学者,每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他都会重点关注与食品有关的话题。
履职八年间,孙宝国依托自己的专业和优势,提出过不少涉及食品的提案。比如,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的科学严谨性、促进食品包装材料再利用、培育食品行业创新人才等。
2025年,孙宝国依然重点关注食品领域。他希望能提升对食品网络谣言的治理,也希望已经进入征求意见程序的预制菜国家标准能尽快出台。在他看来,这对消费者、从业者和政府来说都很重要,“因为标准是执法的依据。”
南方周末:2025年全国两会,你比较关注什么话题?
孙宝国:我比较关注食品问题,其中关注比较多的,是有关食品网络谣言的治理。互联网上鱼龙混杂,不乏一些投机者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的食品在质量、安全的保障上有所欠缺。部分消费者不具备对网络谣言的判断能力,因此,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南方周末:这些网络谣言,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治理?
孙宝国:一方面,要完善网络食品监管的国家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多方联动,加大治理力度,这就涉及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的协调。我今年也在这方面提了一个相关的提案,希望能引起重视。
在未来,通过网络销售食物会占相当大的比例。除了常规食品,还要加强对外卖环节的管理。现在外卖来得比较快,炒完之后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当中怎么监管?这是新事物、新问题,需要研究。
南方周末:大家对一些外卖店卖预制菜有不太好的看法。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孙宝国:预制菜本身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应该说,我们国家到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在预制菜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后来者。大家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这些国际化的连锁企业,它们的菜肴,包括主食,无一例外全都是预制的,并且是工业化预制的。这都是中国的食品工厂帮它们做的,它们没有自己的中央厨房。
中国传统的菜肴在变成预制菜、工业化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就是标准问题。中国的菜太多了,“有名有姓”的中国菜肴就有两万多种。10%的菜肴工业化,也有两千多种。这就非常需要标准。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菜肴。工业化预包装是机器做出来的,不是人做出来的。这就涉及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还要降低成本。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些东西比较便宜,我们买得起,这没问题。但到了餐饮这个环节,你用的是预制菜还是大厨做菜,这个必须要公示,因为价格不一样,不能信息不对称。
预制菜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的一些担忧和恐慌,也在于行业的发展快于标准的制定。以前不是没有标准,有地方标准,有团体标准,但是没有国家标准。这么大的国家,必须要有国家标准。
南方周末:为什么预制菜的问题这么重要?
孙宝国:预制菜未来会是我们菜肴当中一个必要的补充,它不会是全部。预制菜不是要不要的问题,是要怎么把它做好的问题。如果说预制菜没有做好,那也是人的问题,不是预制菜的问题,这是必须要明确的。
南方周末:部分人对预制菜没有信心,可能是受过往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宝国:一方面,一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给大家造成的阴影还在;另一方面,食品问题和人的健康紧密相关,大家关心是对的。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不但要生活得好一点,还要健康长寿地生活,食品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食物观的核心就是食物的多元化。以前我们光讲粮食,现在不只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都要吃。包括中国的食品我们要享受,国外的美味我们也要享受,这当中的核心就是多元化。有多元化的品种,也要有多元化品种的监管标准,这才会带动社会进步。预制菜也是菜肴多元化的方式。
南方周末:预制菜的国家标准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专家、学者们最关心标准中的什么问题?
孙宝国:国家标准现在已经进入征求意见的阶段了,它是专家学者、政府部门、消费者等方面,大家共同协商,达到一致的结果。它既要维护生产者的利益,也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标准制定后,隔一段时间还要修订,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标准也要随之更新。
当下比较紧急的是政策出台,然后就要落实,让生产者严格遵守标准,也要让消费者知道标准,监管者更要依法依标监管。
本文转自:南方周末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争议,可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