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营养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食品微生物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陈卫教授长期致力于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数十年专注于益生菌的研究,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为提升国民饮食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今年两会上,他一共带来6条建议,其中3条与营养健康研究领域有关。
促进我国食品营养与医学交叉研究 构建“主动健康”研究新阵地
主动健康是利用膳食营养、运动、心理等非医疗手段,提高人民生命活力,保持健康状态。这既是对传统“被动医疗”理念的转变,也是延长健康期的有效手段。食品产业作为支撑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消费需求和健康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担负着新的使命。
在当前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健康负担的突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以现代医学为理论基础,借助多学科的交叉优势,突破健康食品创制的重要技术瓶颈。为此,陈卫教授建议强化食品营养与医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打造食医协同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基础理论研究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拓展益生食品资源挖掘及转化应用。构建基于食医融合的“主动健康”研究新阵地,助力实现全民健康。
加快我国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支持研究 推进国家生命早期营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孕期营养与妊娠期疾病、优生优育有重要的联系。孕期营养不良影响母体的健康也是直接导致胎儿生长停滞、宫内发育迟缓,成年后患心血管、免疫、神经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质量发展孕婴童食品,是踔厉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陈卫教授建议,建立以生命早期营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推孕婴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夯实生命早期营养与食品科学发展的科学基础,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瓶颈;完善婴童食品法规标准建设,加强生命早期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以助力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提升食品用菌种科学管理水平 服务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用菌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之一,食品用菌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食品科学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居民生命健康,提升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陈卫教授介绍,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发酵食品的饮食文化,同时气候环境多样,微生物资源丰富,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食品用菌种的管理及产业化应用有待加强。
为此,他建议科学界定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建立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加工用菌种名单并实施动态化管理;统筹顶层设计,建立与食品用菌种相配套的菌种实体保藏库及基因数据库;加强新技术研究储备,提升新技术在食品用菌种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争议,可第一时间联系我们。